Author Archives:

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畢業典禮演講, 2012年5月24日 (中譯) 公共衞生的理念 陳樂宗 [簡体版本] 畢業是一個成年禮,新畢業生從此躋身有識之列。誠蒙你們邀請出席,我自當提供片言睿語,冀能為今天的冠禮增輝。我身為本校的校友,畢業後又曾涉獵不同範疇,我想你們定期待我能援引各方人生經驗,為你們提綱挈領。我想我會圍繞三大主題——理念(idea)、公共 (public)、健康 (health)——陳述我的想法,同時也「一語雙關」以之湊成我今天的講題。 首先,讓我談談理念 (idea)。昔日由於新知識的發現極其緩慢,而傳遞知識的渠道又非常有限,因此那些學懂並擁有知識的人,便是有識之士。一位中國士紳曾帶我參觀他先父的藏書閣,其父在二十世紀上旬在華任職大學教授。我瀏覽那些藏書時不禁留意到,那個時代的大學書籍,都純為傳遞知識而撰寫;那是一個知識罕有和難得的年代。時移世易,今天新知識以飛快的速度產生,任何人只須登上互聯網便唾手可得。一個單單擁有知識的人,或者更準確但略帶點貶義的說法是,一個單單擁有信息的人,已不能被定義為有識之士。今天,一個人能否稱得上有識之士,取決於他如何運用他擁有的知識。美麗的心靈(a beautiful mind)並非因為它的信息存儲量甚或其存品驕人,美麗的心靈是一個擁 有美麗理念的心靈。 我所指的理念(idea),並非貿然闖進意識的念頭,後者就如四歲小孩向玩伴叫嚷:「嗨老友,我有一個主意(idea)!」我所指的理念,是對事物進行有意識的審察所得出的概念。讓我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我的意思——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的著作《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從十一世紀以來,大學就已一直存在,但直到1852年這本書出版前,從未有人有意識地審察大學的目標是什麼?應教些什麼?應如何處理知識?大學與學生、教授和其他宗教或世俗機構應保持什麼關係?由此可見,理念是關於事物的抽象化和概括化,是使得整體一目瞭然和局部聚焦清晰的知性框架。 讓我訴諸歷史來進一步解釋。在歷史舞台上,演員來來去去。他們的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泰半不一,但都很快煙消雲散,唯獨這些行動所展現的理念則例外。是這些理念的影響力,持續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美國的開國元勳早已離世,但他們在《獨立宣言》、《憲法》、《聯邦黨人文集》及《人權法案》所宣示的理念,繼續指導著美國社稷,繼續為這個國家定航。在政治理念的另一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是另一顯例。在他默默無聞地逝世後的長久歲月裡,他的理念繼續支撑著全球各地的烏托邦夢想和激烈的社會與政治鬥爭。歷史學家柯林烏(R.G. Collingwood)甚至說:「……歷史學家對事件本身並不重視,他只關心由那些事件形之於外的思想。基本上他只對思想感到興趣。」這段話來自他最後的著作《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 我之所以談理念,是因為我看到在當今社會,無論個人或群眾的交流,均怠無理念可言。政客以三言兩語的侃侃而談來突出自己。140個字符以下的微博,鼓勵人互通無聊瑣事;這對知道朋友今晚在那裡用餐很管用,但對啟發和交流理念並無裨益。如果說現代資訊科技令社會弱智化,那是因為它導致信息泛濫,對豐富社會裡的理念無半點相干。像潮水般湧來的生活瑣事會顛覆我們的知性生活,把我們引誘到並封鎖於眼前(the present)和現狀(what is),令我們再沒有餘力和空暇去思考那可能的(what might be)、或許那可行的(what can be)、或許那理想的(what should be)。當今社會面臨的險境是: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單薄的實用主義者,並快將淪為心靈乾涸的現實主義者。 我或會因此而被斥為理想化,這倒說對了。歷史說明,理念確是理想存身之所。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裡,包含著所有人均能平等生活的理想。在現狀(what is)和理想(what should be)的差距間蘊存著一股能量,倘善加利用便可轉化為動能,成為驅動行為的力量。換句話說,理念是行動的能源。沒有理念的人,既沒有理想可尋,也沒有追求理想的動力。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ommencement speech, May 24 2012 The Idea of Public Health By Gerald Chan Commencement is a rite of passage whereby the new graduates are inducted into the company of the learned. In your honoring m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2012年5月24日 (中译) 公共卫生的理念 陈乐宗 [繁體版本] 毕业是一个成年礼,新毕业生从此跻身有识之列。诚蒙你们邀请出席,我自当提供片言睿语,冀能为今天的冠礼增辉。我身为本校的校友,毕业後又曾涉猎不同范畴,我想你们定期待我能援引各方人生经验,为你们提纲挈领。我想我会围绕三大主题——理念(idea)丶公共 (public)丶健康 (health)——陈述我的想法,同时也「一语双关」以之凑成我今天的讲题。 首先,让我谈谈理念 (idea)。昔日由於新知识的发现极其缓慢,而传递知识的渠道又非常有限,因此那些学懂并拥有知识的人,便是有识之士。一位中国士绅曾带我参观他先父的藏书阁,其父在二十世纪上旬在华任职大学教授。我浏览那些藏书时不禁留意到,那个时代的大学书籍,都纯为传递知识而撰写;那是一个知识罕有和难得的年代。时移世易,今天新知识以飞快的速度产生,任何人只须登上互联网便唾手可得。一个单单拥有知识的人,或者更准确但略带点贬义的说法是,一个单单拥有信息的人,已不能被定义为有识之士。今天,一个人能否称得上有识之士,取决於他如何运用他拥有的知识。美丽的心灵(a beautiful mind)并非因为它的信息存储量甚或其存品骄人,美丽的心灵是一个拥 有美丽理念的心灵。 我所指的理念(idea),并非贸然闯进意识的念头,後者就如四岁小孩向玩伴叫嚷:「嗨老友,我有一个主意(idea)!」我所指的理念,是对事物进行有意识的审察所得出的概念。让我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我的意思——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的着作《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从十一世纪以来,大学就已一直存在,但直到1852年这本书出版前,从未有人有意识地审察大学的目标是什麽?应教些什麽?应如何处理知识?大学与学生丶教授和其他宗教或世俗机构应保持什麽关系?由此可见,理念是关於事物的抽象化和概括化,是使得整体一目了然和局部聚焦清晰的知性框架。 让我诉诸历史来进一步解释。在历史舞台上,演员来来去去。他们的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泰半不一,但都很快烟消云散,唯独这些行动所展现的理念则例外。是这些理念的影响力,持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美国的开国元勋早已离世,但他们在《独立宣言》丶《宪法》丶《联邦党人文集》及《人权法案》所宣示的理念,继续指导着美国社稷,继续为这个国家定航。在政治理念的另一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是另一显例。在他默默无闻地逝世後的长久岁月里,他的理念继续支撑着全球各地的乌托邦梦想和激烈的社会与政治斗争。历史学家柯林乌(R.G. Collingwood)甚至说:「……历史学家对事件本身并不重视,他只关心由那些事件形之於外的思想。基本上他只对思想感到兴趣。」这段话来自他最後的着作《历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 我之所以谈理念,是因为我看到在当今社会,无论个人或群众的交流,均怠无理念可言。政客以三言两语的侃侃而谈来突出自己。140个字符以下的微博,鼓励人互通无聊琐事;这对知道朋友今晚在那里用餐很管用,但对启发和交流理念并无裨益。如果说现代资讯科技令社会弱智化,那是因为它导致信息泛滥,对丰富社会里的理念无半点相干。像潮水般涌来的生活琐事会颠覆我们的知性生活,把我们引诱到并封锁於眼前(the present)和现状(what is),令我们再没有馀力和空暇去思考那可能的(what might be)丶或许那可行的(what can be)丶或许那理想的(what should be)。当今社会面临的险境是:我们不知不觉成为了单薄的实用主义者,并快将沦为心灵乾涸的现实主义者。 我或会因此而被斥为理想化,这倒说对了。历史说明,理念确是理想存身之所。在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里,包含着所有人均能平等生活的理想。在现状(what is)和理想(what should be)的差距间蕴存着一股能量,倘善加利用便可转化为动能,成为驱动行为的力量。换句话说,理念是行动的能源。没有理念的人,既没有理想可寻,也没有追求理想的动力。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Inauguration Ceremony of Morningside College, November 11 2011 Meritocracy, Access and Social Mobility By Gerald Chan The journey towards this day of inaugurating the Morningside College had its beginning in the home in which my brother Ronnie and I grew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Commencement Speech of The Twenty-fifth Commencement Ceremony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Nanjing Center, June 10 2011 Consumption, the Market and Moral Relativism By Gerald Chan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be part of this happy occasion. Gradua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陈乐宗南京大学演讲, 2011年6月10日 (中译) 金融危机的祸心在于道德沦亡 陈乐宗 [繁體版本] 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举行第二十五届毕业典礼。庆典上,陈乐宗发表演讲,称金融危机的祸心在于道德沦亡,在市场处于超然地位的情况下,纯以经济合理性来构建的价值观,自然凌驾于所有其他价值观之上。以下是演说全文。 谢谢你们邀请我出席今天的庆典。毕业是学习生涯中一个值得庆贺的里程碑。能在学业上坚持到这一步,是可喜可贺的。对来自美国的同学来说,你们能以中文撰写论文并答辩,是一个不小的成就。我向你们致敬。 过去一个星期,当我在考虑今天说什么时,读到《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一篇关于毕业演讲的文章。他对那些演讲中流于俗套的励志格言,如“率性而为,活出彩虹,自辟蹊经,追随梦想,自爱自重”等,感到不是味儿,我对此颇有同感。 我不想来到这里只带你给你们这些空洞无物的陈腔滥调,我希望做到言之有物,即使这样可能令我的讲辞有些深沉严肃。但是我相信我所说的话,将让你们在学术以外、踏足人生时同样受用。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陳樂宗南京大學演講, 2011年6月10日 (中譯) 金融危機的禍心在於道德淪亡 陳樂宗 [簡体版本] 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舉行第二十五屆畢業典禮。慶典上,陳樂宗發表演講,稱金融危機的禍心在於道德淪亡,在市場處於超然地位的情況下,純以經濟合理性來構建的價值觀,自然凌駕於所有其他價值觀之上。以下是演說全文。 謝謝你們邀請我出席今天的慶典。畢業是學習生涯中一個值得慶賀的裡程碑。能在學業上堅持到這一步,是可喜可賀的。對來自美國的同學來說,你們能以中文撰寫論文並答辯,是一個不小的成就。我向你們致敬。 過去一個星期,當我在考慮今天說什麼時,讀到《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一篇關於畢業演講的文章。他對那些演講中流於俗套的勵志格言,如“率性而為,活出彩虹,自辟蹊經,追隨夢想,自愛自重”等,感到不是味兒,我對此頗有同感。 我不想來到這裡只帶你給你們這些空洞無物的陳腔濫調,我希望做到言之有物,即使這樣可能令我的講辭有些深沉嚴肅。但是我相信我所說的話,將讓你們在學術以外、踏足人生時同樣受用。 我的發言將圍繞我的三個觀察展開。盡管中美中心不是一家純粹的經濟學研究機構,但據我所知,它的課程包含很多經濟學科,因此我的發言也會以經濟學作為主調。 此外,我的發言可以看作是對我自己這一代人的批評,同時給當今世代的主事者打分,好讓你們下一代的主事人有所警惕。如果你們願意以開放的心胸接納,我非常願意分享我的觀察和看法,作為我所提出的“美好生活”的一個路線圖。我所謂“美好生活”,采用的是亞裡士多德的說法,指一個正義、有滿足感,並對人類有貢獻的生活。如果我們要有一個美好的社會,其公民本身必須過一個美好的生活。 首先,我想談談消費。我們現今的社會嚴重誇大了消費帶來的滿足感。從物資嚴重匱乏的時代一躍進入豐裕的社會,很容易出現浮誇的價值觀,這是可以理解的。以前的美國,在經歷了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躍進入二十世紀中葉的盛世便是如此。今天的中國也是這樣,現時的物質富裕程度,與人民共和國早年在物質上的匱乏,有天淵之別。在這樣的社會裡,很容易出現一種慣性思維,以為人生就是為了消費,甚至是炫耀性的消費。人們為消費而生存,並非為生存而消費。 過量消費是美國嬰兒潮時代的通病。他們揮霍無度,為包括你們在內的後代,留下沉重的債務負擔。美國同學們,你們一出生便是負債者;中國同學們,你們一出生便持有美國的債權,但在美元印鈔機,又稱量化寬松政策下,這債權不斷在貶值,通脹隨之而來。此外,嬰兒潮世代濫用地球資源來尋快活。他們開了一個瘋狂派對,如今由你們買單和收拾殘局。美國嬰兒潮世代是人類史上最自私的一代,確實犯了荼毒後代兒童的重罪。 他們因何淪落至此?原因是消費者與金融市場進行了浮士德式的交易——如果消費者只要閉上眼睛,不斷消費,金融市場便繼續為他們提供繼續消費的辦法,諸如信用卡、房屋次按、零息貸款等。 以我所見,你們這一代的消費意欲並不遜於嬰兒潮世代。你們在豐裕的物質中成長;在這個環境裡,人的社會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消費模式。如果一定要有所肯定的話,我認為你們是更講究的消費者。當我讀大學時,吃一頓牛排是件大事。沒有人會問以什麼方式煮牛排,因為只有一個方式——燒烤。吃牛排只有兩種方式——用番茄醬或A1醬。如今你們卻講究得多。對你們來說,只考慮牛排來自牛肉的那一部位是太膚淺了。對你們來說,如何料理牛排,關乎到醬料、香料、調汁、口感、賣相、配酒等。吃牛排的地方和氣氛也是關鍵所在:餐桌擺設、餐廳裝飾、燈光、服務員能否周到卻不致打擾食客、其談吐以致口音是否得體。總之,你們這一代已經把消費,從單純的物質主義,提升到一個婀娜多姿的體驗。你們追求完美無瑕、精雕細鏤的觀感刺激,來取悅所有的感官。 嬰兒潮世代今天年紀漸老,消費能力逐步下降。又或者,最近的金融危機,使他們部分人無法再像以往那樣狂歡作樂。無論他們自願與否,從新近所見,他們確實有所節制,減少揮霍。這個調整也許不太令人舒服,但正是在這種新萌生的節制中,很多人才發現人生不單只是為了消費。 事實上,從消費獲得的滿足感,是不會一直遞增的。它是有止境的,總會出現極限。如果一部iPad令你快樂,兩部iPad並不會令你雙倍快樂,因為兩者並非成正比。“邊際效用遞減”並非經濟學家空想出來的玩意,它其實是人類根深蒂固的天性。 生命的意義絕不止於積累更多的商品,也斷非為了成為一個胃口更大或更講究的消費者。 我的第二個觀察是,美國社會普遍相信自由市場能創造美好的社會。這個信念是如此強烈,以致市場被賦予神聖的地位,仿佛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神——其充滿仁慈、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自在有主。亞當•斯密(Adam Smith)被封為這個神的先知,他的經典論段,比如“我們每天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面包師的恩澤,而是由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成為了宗教式的信條。在這個神學理念下,人被視為不斷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經濟人。自利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值得褒獎的、值得鼓勵和培育的。放縱自利並不為罪,抑制自利的行為才是罪行。 如果市場是這麼美好,為什麼不把市場原則應用到社會各方面?事實上,這確實已經發生了。我們看到,昔日把市場拒於門外的社會範疇如今已成為市場的版圖。以往這些範疇被視為神聖之地,這裡有崇高的宗旨,參與者是被強烈的使命感所驅動,而非為利益驅使。我可略舉兩例:教育和醫療。可悲的是,如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特殊關系已滲入太多利害因素,這種情況在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系中亦已可見。市場似乎對人類所有活動領域都無孔不入,有人稱之為經濟帝國主義。當經濟成為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濾鏡、衡量一切事物的准則、測試一切事物的酸堿試紙時,經濟帝國主義便高奏凱歌。它成為了人類行為的主導、構建人與人關系的框架。如是這般,經濟最終將成為人類存在的唯一意義。 讓我與你們分享一段論述,它的作者精警地預告了經濟帝國主義的勝利時刻。 “最後到了這樣一個時期,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出讓的一切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像,都能出讓了。這個時期,甚至像德行、愛情、信仰、知識和良心等最後也成為買賣的對像,而在以前,這些東西是可傳授而不可交換,可贈送而不可出賣,可取得而不可收購的。簡言之,一切趨向商業化。這是一個全盤賄賂、普世腐敗的時期。” 這段精辟論述並非來自別人,而是來自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我給你們的忠告是,世界不止是一個把人類所有生活都商品化和進行買賣的大市場。千萬不可讓經濟帝國主義的勢力,把你們萎縮至淺薄的經濟動物,亦千萬不要讓市場的“福音”,在你們當中糜爛出肆無忌憚的貪婪心,令你們以此作為貪得無厭的借口。不要忘記,亞當•斯密(Adam Smith)既寫了《國富論》,也寫了《道德情操論》。對他來說,受自利推動的經濟人,與受同情心推動的道德人,在人性中是可以共存的,而且也是必須共存的。 縱使現今的世界正不斷迫使我們變成單維人,但人絕非單維的。不要讓經濟帝國主義的勢力把你們擠干,只剩下經濟屬性;人生不止於此。不要忘記你們的同仁、家人、至親、朋友、同僚、世界上的不幸者、擔子沉重的人、被踐踏的人,有需要的人。為了他們著想,我們的行動和取舍決不能單以經濟合理性為本。正如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所言:“純粹的經濟人,實際上是近乎社會上的白痴。”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道德相對主義,它否定世界上存在著絕對的對與錯。 目睹近年的次按危機,我像很多人一樣質疑:這麼大的亂子怎可能會發生?當然,這決非一個人可以干出來的事,而是一群人的勾當。以我所見,這趟危機的禍心在於道德淪亡。客戶向來要求銀行家有崇高的道德標准,並理所當然地認為銀行不會與客戶對賭,更絕不會鑽空子使客戶在對賭中失利。以立法來防止利益衝突是無需要的,避嫌本是最根本的應有操守;也無需事無大小都要由一大群律師來協助辨理。當律師大舉出動去幫客人干些法律上無懈可擊但道義上站不住腳的事情時,我們的社會已經淪落到新的谷底。我可以肯定,在次按危機中的市場主事人,誰也不認為自己是應當坐牢的騙子。我們看到的不外乎是受道德相對主義的支配,實質上這令所有道德均陷於渠溝。 在市場處於超然地位的情況下,純以經濟合理性來構建的價值觀,自然凌駕於所有其他價值觀之上。既然所有其他價值觀都不得不打退堂鼓,把絕對修訂為相對,豈非是最“光榮”的撤退方式?此舉令撤退發生的逐步而合理,甚至是不知不覺;無需全盤作出否定,只需逐步放寬標准,道德感便會日漸消彌。換言之,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墮落。 讓我對你們說,如果你希望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你的價值觀裡必須有絕對的道德觀念。無論你是否相信客觀的絕對性存在,最低限度在你的個人宇宙中,必需有一些底線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只有堅定秉守一些絕對信念,你方能穩步邁越人生;只有秉持這些絕對信念,你才會找到人生的意義。 我祝願大家有一個美好的人生——一個正義、有滿足感,並對人類有貢獻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路,生活環境也會改變,但只要抓緊永恆的信念,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我非常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完整的、度身定造的人生指南,但我不能。正如黑格爾(Hegel)說,智慧女神(Minerva)的貓頭鷹總要在暮色低垂之時才會振翅翱翔。你必須自行覓路,但旅程會給你悸動和激勵。無需茫然失措,一切自會柳暗花明。 祝你們萬事如意,謝謝。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畢業典禮演講, 2009年12月10日 單維人 [簡体版本] 我長期旅居海外或在國內工作,故我以前的演講都是用英文或普通話。我雖然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今日要用廣東話演講,還是有一點的難度。無疑我若向梁院長請求,他一定會允許我今日用英文發言,但當我得悉廣東話是崇基畢業典禮的傳統語言,我就覺得我必須用廣東話發言。這裏有一個深層的意義,也是我要向同學們傳達的一個訊息,就是人必須專重傳統。無論是十八世紀西方的啟蒙運動,或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五四運動,歷史都証明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是人類社會做不到的。 傳統是文化內涵的容器,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尊重傳統並不等於守舊 ,反動,也不等於攔阻創新,根植於傳統反而令人更能詮釋其人生的何去何從,也能讓人更有信心面對不穩定的未來。 過去的一年是全球相當動盪的一年,馬兆良校董建議我講一些這一年來對世界時局的觀感。我不是時事評論員,只希望我所分享的觀感能為同學們帶來一點啟發、一點勉勵。 我雖與同學們素未謀面,但既蒙邀參加這畢業典禮,這是我作為香港人應做的義務。我的這一代人,代表香港的過去,而你們是代表香港的未來,所以我應該對你們表示支持與關懷,每一代人都有他們面對的挑戰,也有他們歷史性的機遇。 我代表的這一代生於二戰之後,亦即戰後嬰兒潮,我們見証了新中國的成立,韓戰,冷戰, 越戰,文革, 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但那年代也是個遍地機會的年代,我們見証了赤手空拳的難民潮,憑他們的血與汗,把香港由匱乏帶進小康,進而創造出經濟的奇績、驕人的財富,建造了香港這一個超高效率的社會。 你們這一代出生的時候,中國已進入改革開放的時期,你們見証了香港回歸祖國,平穩過度,你們所成長的香港已是一個穩定的社會,一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但這個香港是一個非常成熟擁擠的市場,與我們那一代遍地機會的情況大相徑庭,當然你們可以去大陸發展,我也鼓勵你們多與大陸交流,但畢竟那不是你土生土長的地方,社會資源總不及當地人,我相當體諒你們的困擾。 你們能考進中大,又在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們是香港的精英,香港的未來如何,還取決於你們的未來如何,而你們的未來如何又是取決於你們的內心是如何。 祟基是一所基督教的學院,故我今日的發言會多引用聖經的話語,舊約聖經箴言四章23節說 :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所以今日我關心的,還不止是你們短期就業等問題,而是你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的一個內心世界。 在香港這樣一個高度商業的社會,要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潔和正直,確是有如逆水行舟,商業的確是能污染人心,霸佔人心,腐蝕人心的,所以聖經啟示錄18章13節講,地上商人所販賣的不止是金銀珠寶,最後還有人的靈魂(人口希臘原文the souls of men)。從去年次按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到上星期我在倫敦看見銀行從業者堅持要瓜分50億英磅為花紅,而為挽救他們就業的銀行,英國每個家庭都已背上了5 千5百英磅的債務,商業對人心靈的腐蝕昭然若揭。 然而我們今日逃脫不了活在這種商業掛帥的社會,今日全球價值趨於一體化,「經濟發展」,「物質繁榮」,「生財創富」,「盡情消費」已被全球化成為壓倒性,壟斷性的價值觀,成為衡量個人或社會一切事物或行為的準則,在這種價值觀下人被定性為「經濟人」,市場的力量把「經濟人」的邏輯滲透人的思想,塑造人的行為取向,在這「經濟人」邏輯提供的合理化之下,人不斷擴張個人的經濟利益,漠視道德,漠視社會正義,道德的界限日趨模糊,導致最後道德底線失守。這樣的社會能產生許多經濟巨人,他們卻是道德侏儒。 今日社會各行各業裏,最吸引年青人的莫過於金融行業,年青人個個都話想去ibank返工,金融業的獨大,令已無道德制約的金融行業過度發展,其存在已經不是為整體經濟服務,而只是為增加其本身的經濟利益。甚至乎可謂喧賓奪主,令整體經濟為金融業服務。華爾街的威力已能為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 哈佛大學兩年前的統計,應屆畢業生男生58%,女生42%。畢業後第一份工是在金融業。多少有可能成為優秀科學家,優秀文學家的年青人,都往華爾街拜金去了,這是我們時代的悲劇。 觀察這一年發生的事情,我想起60年代一本書,作者為Herbert Marcuse,書名為One-dimensional Man,此書雖寫於半世紀前,卻準確地預言到今日社會的光景,Marcuse之所謂單維人 (one-dimensional Man) 乃指先進的工業社會,通過科技、媒體及行政,強勢的價值觀將人征服,將人同化,呌人失去自主批判的能力,失去對自己存在更高境界的想像。 用今日香港的語言,就是將人變得現實,坊間常聞有言香港是一個好現實的社會,現實,其實就是你存在的空間被收窄,直至你屈服於強勢的價值觀下,今日香港就是這樣的一個現實社會,而這強勢的價值觀就是今日所謂的「中環價值」。 極權主義的社會,能將人性消磨,靠高壓,靠暴力為手段,同樣,資本主義的社會也能將人性消磨,其手段乃將人單維化,強權之運作容易引起受害人群之反彈,而單維化之運作,卻是令人沉迷,在不知不覺中被去人性化(dehumanized)。 我雖然多年從商,但我無放棄我的理想主義,我的內心世界是與「中環價值」,時常芧盾、鬥爭、抗衡的,我可以說我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多維的空間,這多維的空間,保証我能有一個多元、平衡的人生。 那你們會問我,如何才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多維的內心世界,首先我們要認識,人是如何多維的,這還是要回到聖經的話,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第23節告訴我們人是有三部份的──靈、魂、體。 人的內心世界有靈與魂兩部份,人的魂就是人的自我,其構成乃人的知性(intellect), 亦即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要培養人的知性,人必須讀書,你們今日大學畢業並不表示你們已讀完書,反而我希望大學是啟發了你們對讀書的愛好,我今日仍然愛讀書,我讀科學文獻仍是津津有味,我也讀文學,歷史,社會科學的書。除此我亦天天讀報,我近年在英國時間較多,我在倫敦很享受的就是讀報,我會每日讀幾份報紙,這不是看它們怎樣報導同樣的新聞,而是讀它們的評論,英國每份報紙都有很清晰的意識形態立場,Guardian是左翼的自由派,Telegraph是右翼的保守派,Times是溫和的右派,Independent是較中間路線的,不止是政經大事,就是連名人的訃聞和生平,不同的報紙也有不同的觀點,蓋棺定論,各自表述。 無論你們主修的是那一個專業,我鼓勵你們多讀你們主修科目以外的書。我雖然在大學裡是主修工程和生命科學,我今日還是不斷為自己在文史哲方面補課。 我以為讀人文學科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毕业典礼演讲, 2009年12月10日 单维人 [繁體版本] 我长期旅居海外或在国内工作,故我以前的演讲都是用英文或普通话。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但今日要用广东话演讲,还是有一点的难度。无疑我若向梁院长请求,他一定会允许我今日用英文发言,但当我得悉广东话是崇基毕业典礼的传统语言,我就觉得我必须用广东话发言。这里有一个深层的意义,也是我要向同学们传达的一个讯息,就是人必须专重传统。无论是十八世纪西方的启蒙运动,或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五四运动,历史都证明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是人类社会做不到的。 传统是文化内涵的容器,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尊重传统并不等於守旧 ,反动,也不等於拦阻创新,根植於传统反而令人更能诠释其人生的何去何从,也能让人更有信心面对不稳定的未来。 过去的一年是全球相当动荡的一年,马兆良校董建议我讲一些这一年来对世界时局的观感。我不是时事评论员,只希望我所分享的观感能为同学们带来一点启发丶一点勉励。 我虽与同学们素未谋面,但既蒙邀参加这毕业典礼,这是我作为香港人应做的义务。我的这一代人,代表香港的过去,而你们是代表香港的未来,所以我应该对你们表示支持与关怀,每一代人都有他们面对的挑战,也有他们历史性的机遇。 我代表的这一代生於二战之後,亦即战後婴儿潮,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韩战,冷战, 越战,文革, 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但那年代也是个遍地机会的年代,我们见证了赤手空拳的难民潮,凭他们的血与汗,把香港由匮乏带进小康,进而创造出经济的奇绩丶骄人的财富,建造了香港这一个超高效率的社会。 你们这一代出生的时候,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你们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平稳过度,你们所成长的香港已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但这个香港是一个非常成熟拥挤的市场,与我们那一代遍地机会的情况大相径庭,当然你们可以去大陆发展,我也鼓励你们多与大陆交流,但毕竟那不是你土生土长的地方,社会资源总不及当地人,我相当体谅你们的困扰。 你们能考进中大,又在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们是香港的精英,香港的未来如何,还取决於你们的未来如何,而你们的未来如何又是取决於你们的内心是如何。 祟基是一所基督教的学院,故我今日的发言会多引用圣经的话语,旧约圣经箴言四章23节说 :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所以今日我关心的,还不止是你们短期就业等问题,而是你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的一个内心世界。 在香港这样一个高度商业的社会,要保持自己心灵的纯洁和正直,确是有如逆水行舟,商业的确是能污染人心,霸占人心,腐蚀人心的,所以圣经启示录18章13节讲,地上商人所贩卖的不止是金银珠宝,最後还有人的灵魂(人口希腊原文the souls of men)。从去年次按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到上星期我在伦敦看见银行从业者坚持要瓜分50亿英磅为花红,而为挽救他们就业的银行,英国每个家庭都已背上了5 千5百英磅的债务,商业对人心灵的腐蚀昭然若揭。 然而我们今日逃脱不了活在这种商业挂帅的社会,今日全球价值趋於一体化,「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生财创富」,「尽情消费」已被全球化成为压倒性,垄断性的价值观,成为衡量个人或社会一切事物或行为的准则,在这种价值观下人被定性为「经济人」,市场的力量把「经济人」的逻辑渗透人的思想,塑造人的行为取向,在这「经济人」逻辑提供的合理化之下,人不断扩张个人的经济利益,漠视道德,漠视社会正义,道德的界限日趋模糊,导致最後道德底线失守。这样的社会能产生许多经济巨人,他们却是道德侏儒。 今日社会各行各业里,最吸引年青人的莫过於金融行业,年青人个个都话想去ibank返工,金融业的独大,令已无道德制约的金融行业过度发展,其存在已经不是为整体经济服务,而只是为增加其本身的经济利益。甚至乎可谓喧宾夺主,令整体经济为金融业服务。华尔街的威力已能为全球带来巨大的灾难。 哈佛大学两年前的统计,应届毕业生男生58%,女生42%。毕业後第一份工是在金融业。多少有可能成为优秀科学家,优秀文学家的年青人,都往华尔街拜金去了,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剧。 观察这一年发生的事情,我想起60年代一本书,作者为Herbert Marcuse,书名为One-dimensional Man,此书虽写於半世纪前,却准确地预言到今日社会的光景,Marcuse之所谓单维人 (one-dimensional Man) 乃指先进的工业社会,通过科技丶媒体及行政,强势的价值观将人征服,将人同化,呌人失去自主批判的能力,失去对自己存在更高境界的想像。 用今日香港的语言,就是将人变得现实,坊间常闻有言香港是一个好现实的社会,现实,其实就是你存在的空间被收窄,直至你屈服於强势的价值观下,今日香港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社会,而这强势的价值观就是今日所谓的「中环价值」。 极权主义的社会,能将人性消磨,靠高压,靠暴力为手段,同样,资本主义的社会也能将人性消磨,其手段乃将人单维化,强权之运作容易引起受害人群之反弹,而单维化之运作,却是令人沉迷,在不知不觉中被去人性化(dehumanized)。 我虽然多年从商,但我无放弃我的理想主义,我的内心世界是与「中环价值」,时常芧盾丶斗争丶抗衡的,我可以说我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多维的空间,这多维的空间,保证我能有一个多元丶平衡的人生。 那你们会问我,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一个多维的内心世界,首先我们要认识,人是如何多维的,这还是要回到圣经的话,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第23节告诉我们人是有三部份的──灵丶魂丶体。 人的内心世界有灵与魂两部份,人的魂就是人的自我,其构成乃人的知性(intellect), 亦即人的思想丶情感和意志。 要培养人的知性,人必须读书,你们今日大学毕业并不表示你们已读完书,反而我希望大学是启发了你们对读书的爱好,我今日仍然爱读书,我读科学文献仍是津津有味,我也读文学,历史,社会科学的书。除此我亦天天读报,我近年在英国时间较多,我在伦敦很享受的就是读报,我会每日读几份报纸,这不是看它们怎样报导同样的新闻,而是读它们的评论,英国每份报纸都有很清晰的意识形态立场,Guardian是左翼的自由派,Telegraph是右翼的保守派,Times是温和的右派,Independent是较中间路线的,不止是政经大事,就是连名人的讣闻和生平,不同的报纸也有不同的观点,盖棺定论,各自表述。 无论你们主修的是那一个专业,我鼓励你们多读你们主修科目以外的书。我虽然在大学里是主修工程和生命科学,我今日还是不断为自己在文史哲方面补课。 我以为读人文学科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

Morningside College Ground-Breaking Ceremony, December 18 2008 A College Within a University By Gerald Chan I’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about why the Morningside Foundation decided to endow Morningside College withi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peeches | Comments Off on